(记者 陈静薇)两年前,一项由城市规划技术专家刘浩冬独立研发的智能系统——“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建设项目进度监控与优化系统V1.0”引起了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强烈反响。如今,这一技术已悄然走进多个城市建设项目的调度后台,成为推动工程项目高效运行的关键工具之一。随着全国范围内“数字建造”理念深入落地,该成果在实际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成效逐步显现,并被越来越多的一线管理者认可为“工地背后的大脑”。
这项技术成果的实际价值首先体现在工期精准管控能力的大幅提升。在某省会城市的城市快速路项目中,该技术成果自2024年年初部署以来,通过对多源数据的实时整合与关键路径的动态识别,有效降低了传统施工方案调整中存在的滞后与盲点。项目管理方表示,部署此技术成果后的系统在识别出进度偏离趋势后,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,并自动生成多套调整方案。最终,项目在不增加人力与成本的前提下,比原计划提前38天完工。建设单位在总结材料中指出:“我们深刻感受到算法能对实际工程产生这么直接的帮助。”
除了缩短工期,该技术成果也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与建设成本控制能力。在一项大型城市更新工程中,其通过智能调度引擎对施工高峰时段的资源冲突进行了模拟评估,并根据优化结果调整了人机料的配给时间表。这一策略使得机械设备闲置率降低21.4%,劳务投入重叠率下降18.9%,据粗略估算,该项目因此节省成本约860万元。与此同时,该技术也有效缓解了“节点性施工堰塞”现象,提升了多工序协同施工的连贯性。
此外,在进度风险识别与应急响应方面的表现,这项技术成果也得到了一线工程单位的高度认可。在南方一处轨道交通项目中,部署此技术成果后,通过接入现场摄像头、传感器与气象数据后,自动识别出连续三日施工效率异常下滑的趋势,并据此判断存在材料供应不及时的隐性风险。在项目负责人尚未介入前,系统就已推送给管理平台,并建议调整后续施工节奏,以避免长链条工序受阻。最终,该项目避免了由供应延迟引发的连锁延期风险,确保了施工节奏的整体稳定。
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,截至目前,该技术成果已在全国13个城市的共计28个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中投入应用。统计显示,在这些项目中,平均工期压缩幅度为9.8%,平均间接成本节省率为7.5%,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收益率提升幅度甚至超过12%。在一项关于“建设单位满意度”的调研中,整体满意度达93%以上,特别是对此技术成果在“识别精度”“调整建议合理性”两个维度上获得了高度评价。
业内技术专家普遍认为,这一技术成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当前实际效果,更在于其背后的系统性方法论与算法结构具有可持续拓展潜力。刘浩冬提出的“动态工序路径重构”“进度偏离智能识别”“多目标调度优化”的这些原创算法,为复杂建设过程的建模与干预提供了具备通用性的核心框架。而这些核心技术的运行效率与适配能力,正是在多个城市项目落地中被反复验证,并持续优化。
刘浩冬本人则始终保持低调。他表示:“这项技术不是为了替代项目管理者,而是为他们提供一双更敏锐的眼睛和一套更有力的工具。只有当数据变成可理解的信息,信息转化为可行动的建议,技术才真正有了生命力。”
从概念到实用、从建模到实战,刘浩冬用这项独立研发的系统技术,向行业证明了个人原创技术成果也能支撑起一个行业变革的力量。在加速迈向智慧建造的道路上,这项技术成果不仅展示了科技与工程结合的可能性,也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管理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。